商品归类编码技巧
深刻理解《协调制度》所述内容的根本含义,同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规则规定,对每一种进出口商品正确商品归类编码。
任何报关人在报关实践中不能自由发挥的活动。我们需要明白,《协调制度》的原则性是由其具体内容所体现的。这些具体内容包括在《归类总规则》和我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》(以下简称《税则》)中的各种类别注释、章节注释、子目注释、品目和子目的各种条文。
因此,我们可以得知,无论大千世界中有多少种物品,都必须按照这些规则商品归类编码,并被赋予二十一种类别和九十七种税号。这就要求报关人必须能够深刻理解《协调制度》所述内容的根本含义,同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规则规定,对每一种进出口商品正确归类。
经过实践证明,正确分类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:
第一,真正理解《协调制度》的条文含义以及相互关系。
第二,科学认知商品归类编码商品。对商品的科学认知是指,从理性的角度对商品的成分、用途、特性、加工方式、加工深度、包装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认识。对商品进行商品归类编码,是进行海关商品编码归类的必要环节。
第三,把对商品特征的理解与《协调制度》的原则规定结合起来。商品归类是一个很大的难点。
如:自行车用的打气筒,经过对其分析可以得知,打气筒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力压缩空气,其构造特征是一种直线运动的活塞式气泵,因此,我们将其归入“移动或脚踏式压缩气泵”:税号8414.2000。
从而我们可以得知,对某一种商品进行归类时,必须按照归类总规则的规定,将其“变”成为与税则品目、子目条文相适应的“语言”,我们不妨将这种语言称为“商品归类语言”。综上所述,“商品归类语言”及“商品标识符号”的正确选择,就是商品归类的正确实践。
海关商品编码归类是指为强化货物进出境监管,海关根据商品编码规则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商品归类编码分类编码,确定关税税则,以实现对商品进出口的监管。是指在海关进出口管理等环节中,对商品根据海关商品编码规则进行分类编码,以确保商品所属归属的科学性和规范性。